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会计司

当前位置:首页>会计职业道德

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谈会计诚信助推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23年1月,财政部发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从自律、履职和发展三个层面对会计人员提出要求。其中第二条特别强调要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突出强调了会计诚信在维护市场经济规则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会计诚信不仅能够确保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手段,更要求会计判断中的价值取向始终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同频共振,使会计诚信不仅是个体自觉,更外化为社会资本,从社会层面的数据信息互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协调效率等角度,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会计诚信社会资本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一)会计诚信的两层含义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诚”为诚恳、真诚之意,主要指行为主体的内省自觉。“信”为信用、信任之意,主要表现为重信守诺,是内诚的外在表现。“诚”侧重“内诚于心”,“信”侧重“外信于人”。

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诚信理念的延伸。从“内诚于心”来看,会计诚信是指会计人员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践行“不做假账”的理念,自觉生产高质量会计信息,即会计信息具备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及可验证性等。从“外信于人”来看,会计诚信是市场主体向利益相关方或全社会报告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从而促进市场主体之间建立互信。生产信息是会计诚信的基础,披露信息则是推动会计诚信从个体自觉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关键所在。

(二)会计诚信与社会资本

基于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性网络是社会资本产生的基础。个人或组织通过互利合作形成一系列认同关系,这些关系背后沉淀出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规范,所以互惠性规范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结成社会性网络、形成互惠性规范的根本前提是经过理性选择后的彼此信任,而社会性网络、互惠性规范也将促成长期信任。因此,社会资本的三个核心要素是社会网络、互惠规范和彼此信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为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之后另一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源。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一个重要的理解角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往来和交换,交换的前提是相互信任,经济往来持续扩张和复杂化,需要更高水平的会计诚信以降低经济主体间建立互信的成本。通过会计诚信可快速便捷地透视经济主体的履约记录、信用等级、运行状况、商誉的形成过程等,以促进经济主体间的客观认知并建立互信,进而快速结成广泛的社会性网络,通过利益取舍和商业博弈,最终建立较为稳定的互惠性规范,培育出社会资本。建立在会计诚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既能帮助微观经济主体积累商誉,获得发展资源,也能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提升运行效率。因此,经济主体向利益相关方或全社会报告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是会计诚信从个体自觉转变为社会资本的关键所在。

(三)会计诚信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高效能治理。会计诚信能有效提高治理效能突出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会计诚信有利于提高经济主体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降低信息壁垒,促进相互信任和合作,促进结成社会性网络,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协调效率奠定基础。二是对于宏观经济,基于会计诚信的市场主体间互信是经济往来的润滑剂,有利于减少获取资源的交易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三是对于微观经济,会计诚信直接反映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汇聚充分的市场信任和建立品牌,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四是基于会计诚信建立起的互惠性价值规范是“信用经济”的重要基础,是规范市场经济运行软约束力”,是对“法治经济”的有益补充。“信用经济”与“法治经济”能够有效均衡经济治理的活力与规范,共同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会计诚信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四个着力点

(一)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奠基

1.经济法治化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法治化运行涉及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等问题,每一项都涉及相关方的利益调整和确认,要确保公平公正,就必须以各方都认可的会计信息作为基础。只有市场主体及时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可能获得彼此认可并达成共识,进而在利益调整和确认中遵守法律,避免冲突。如果会计信息出现失真或隐瞒,经济法治化就会出现空转,无法真正维护经济秩序。因此,市场主体从建立自身社会资本的角度考虑,遵守法律制度坚守会计诚信,既是自身发展的理性行为,也是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

2.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桥梁。不同经济体的会计准则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会计信息供需错位或会计信息跨经济体后不易被理解和应用。如果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主观故意的会计失信会严重影响国家形象。因此,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国际利益相关方披露真实的可被跨文化理解的会计信息是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之举。在“双循环”背景下,会计诚信有利于我国市场主体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保证

1.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区域合作相关的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如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的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协调发展的问题,要特别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为解决会计信息跨区域跨领域的不对称现象,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准确、客观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建立互惠性规范,为利益协调奠定基础,促进矛盾化解。

2.完善分配制度的重要保证。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对不同利益群体实行不同的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政策,必须以客观中立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作出客观判断和决策,否则无法实现社会整体公平。但实际上,在涉及利益分配时,会计信息可能存在趋利避害的主观选择行为,给社会整体分配的公平性造成障碍。为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解决利益冲突,会计信息只有保持客观中立,权衡各方利益,才能实现会计诚信的社会价值,促进分配公平。

(三)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

1.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宏观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财政、税收、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经济决策误判,调控政策难以落地或落地精准度不够。会计诚信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识规范和行为准则。只有坚持会计诚信,以高质量会计信息准确反映经济状况,才能确保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和精准度,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提升经济治理效率的高效工具。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在海量数据积累以及特定算法和工具的辅助下,能够获得相关性较强的会计信息,进而对宏观经济治理决策提供针对性参考。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又滞后于创新经济活动的发展,很多常规性会计信息并不能反映新经济模式的特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以及会计信息辅助决策的效用正在趋弱。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是否及时主动研判和报告新视角下的相关性会计信息也应纳入会计诚信范畴,主动性越强、相关性越高,辅助决策的效率越高。

(四)激发微观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

1.为企业吸引更多生产要素。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家只重视质量诚信,对会计诚信的价值认识不够,认为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事情,不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诚然,在高速发展的增量竞争时代,质量诚信确实能为企业争取更大的产品市场。然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家开始重视社会资本在吸引要素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会计诚信能为企业在要素市场获得更好的声誉,为企业在存量经济时代打开新的空间。

2.倒逼企业加强公司治理。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真实状况,不利于发现治理的薄弱点,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责任也很难充分落地。会计诚信既是企业加强财会监督的基础要求,也是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前提,体现了着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

三、对会计诚信建设的建议

会计诚信教育是促进会计诚信转化为社会资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有效方式。与法律规范、技术约束相比,诚信教育有利于激发会计人员主体意识和主动行为,进而在规范中更富创造性地开展会计工作。

(一)开展“大思政”教育,强化“共同体意识”

培育社会资本的前提是强化社会性网络,使个体融入组织,为相互利益达成共识,进而采取集体行动。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应强化会计行业的使命感,引导会计人员从促进社会互信、建立全社会的互惠性价值规范进而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会计诚信的社会历史价值。要从强化国家、民族、行业共同体意识入手,将会计诚信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引导会计人员融入国家和民族这个广泛的社会性网络,使会计诚信从个体自觉转化为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社会资本。

(二)加强诚信案例教育,增强“效用意识”

诚信案例教育是动态展示诚信效用的有效方式,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和参考价值,能让会计人员切身感受到诚信的重要作用和失信的巨大危害。会计诚信教育应借助诚信大讲堂、诚信故事会、诚信展馆等平台,广泛开展事件案例、人物案例、历史案例、国际案例教育。比如,开发会计失信系列反面案例,开展案例讨论教学,引导会计人员深入了解会计失信中的道德失范、能力缺陷、法制漏洞、信息鸿沟、技术壁垒等原因,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防范,堵住社会资本流失的漏洞。同时,案例教育应着力强化诚信的“效用意识”,激励会计人员通过专业努力,推动建立全社会的互惠性价值规范,为微观层面汇聚新动能,助力宏观层面提升运行效率,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会计力量。

(三)大力宣传财会监督,增强“斗争精神”

《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财会监督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财会监督人才培训教育,强化财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教育。《规范》第二条要求会计人员“忠于职守、敢于斗争,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可见,敢于斗争、履职监督是新时代我国财会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能力素质。为强化这一使命担当,会计诚信教育要与落实财会监督要求充分结合,一是要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对财会监督政治属性的认识,深入研讨财会监督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系;二是加强财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化会计人员的法治思维、契约精神,从而通过依法监督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文载于《财务与会计》2023年第21期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8日